小微企業融資一直是國家政策關注的重點,2020年金融系統已實現向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元的目標。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進一步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下一步應如何保持好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的普惠性,支持好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發展?兩會期間,針對這一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金融時報》記者采訪了六位央行系統人大代表,讓我們來一起看看他們怎么說。 郭新明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行長 一是促進融資總量合理增長。 綜合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為經濟在疫后恢復發展創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推動地方法人機構多渠道補充資本,提升對江蘇信貸平穩增長的貢獻度。協調政府相關部門在財政獎補、項目推薦、民企增信等方面的支持,優化債券發行環境,鞏固江蘇直接融資在全國領先的優勢地位。 二是引導信貸結構優化向好。 組織開展“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推動建立“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出臺科技金融指導意見,組織“科技創新企業金融服務推進行動”,支持科技創新型企業發展;運用好支持綠色發展的新型貨幣政策工具,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圍繞國家戰略,圍繞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等目標,加強對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的金融支持。 三是提升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滴灌作用。繼續實施兩項直達實體經濟貨幣政策工具,按市場化原則應延盡延。用好用足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工具,對現有模式進行完善和創新,進一步提高政策精準性和直達性。強化再貼現對供應鏈企業支持力度,促進供應鏈整體商業信用環境持續改善。 四是鞏固降低成本成果。持續深化LPR改革及應用,進一步暢通政策利率傳導機制。依托各級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做好非銀行類放貸機構貸款明示年化利率和金融機構互聯網平臺及異地存款的整頓治理。 白鶴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行長 小微企業是我國經濟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小微金融服務工作仍需要持續為之、久久為功。為持續做好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支持實體經濟發展,2021年我們將重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繼續實施兩項直達工具。在今年一季度延續實施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不急轉彎。 二是優化重點領域金融服務。繼續運用普惠性再貸款再貼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力度。 三是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效。深入開展商業銀行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引導銀行加強小微企業信貸產品和服務創新,完善普惠金融條線資源配置和考核機制,促進形成敢貸、愿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 四是繼續發揮“幾家抬”政策合力。推動進一步完善政府性融資擔保、信貸風險補償、信用信息平臺建設、財稅優惠政策等配套措施,激勵金融機構加大小微企業信貸投放。 徐諾金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行長 當前,我國仍面臨復雜多變的經濟金融形勢,金融支持穩企業保就業工作仍需進一步強化,相關的支持政策也需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可從以下5個方面入手: 一是用足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完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健全激勵相容機制,推動金融資源匯集制造業、民營小微等實體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行業,增強政策的精準性、直達性和普惠性。特別是對于已取得明顯成效的兩個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應進一步探索優化為服務普惠領域的長期政策工具,更好地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是持續深化好的經驗做法。2019年以來,河南省陸續創新實施了民營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百千萬”行動、“861”金融暖春行動和金融支持市場主體特別幫扶行動,通過明確統一的金融支持標準,建立重點支持名錄庫,落實主辦銀行制度,一企一策精準對接等措施有效解決了制約小微企業融資的堵點、難點,在改善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的融資獲得感有著明顯的政策優勢,建議在全國復制推廣。 三是健全金融服務考核評估機制。對銀行服務小微企業工作進行綜合全面評價,構建長效的考核評價機制。從而督促金融機構落實各項減費讓利政策要求,主動向實體經濟讓利,并通過單列小微信貸計劃、實施內部優惠轉移定價、落實盡職免責等措施完善內部機制體制建設,有效激發基層行和信貸人員開展小微企業金融業務的內在動能,持續增加小微企業信貸投放。 四是完善小微企業融資增信機制。完善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弱化盈利考核,加大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對民營、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提高擔保額、降低擔保費率。推動地方政府設立轉貸基金,降低民營、小微企業過橋成本。完善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和分擔機制,提高財政獎補支持。 五是優化小微企業信用評級機制。在國家層面明確小微企業信用信息評級的牽頭部門,統一小微企業信用評價標準,并利用數字技術構建全國范圍的小微企業融資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小微企業精準畫像,幫助銀行業金融機構快速、精準獲客。 周振海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參事 2020年以來,人民銀行根據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的階段性特征,遵循經濟規律,分層次、有梯度地出臺并實施一攬子金融支持政策,有力對沖了新冠肺炎疫情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不利影響。下一步,要著力做好政策接續和合理調整,進一步穩定市場預期,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一是穩妥調整和接續特殊時期出臺的應急政策,延續實施普惠小微企業延期還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繼續運用普惠性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小微企業支持力度。 二是繼續發揮好“幾家抬”政策合力,推動健全小微企業融資增信體系,完善地方風險補償分擔機制,發揮好政策性融資擔保功能,統籌推進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進一步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 三是繼續做好政策宣傳和服務對接工作,積極推動有關部門、金融機構加強政策宣傳解讀,使廣大小微企業更多了解政策,消除信息不對稱。持續完善政銀企對接機制,大力疏通銀企融資對接堵點、痛點,擴大政策覆蓋面,切實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獲得感。 張智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原行長 提升強化小微金融服務,國家已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別是應對疫情所實施的直達性貨幣政策等,可進行系統性評估并固化,保持好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我認為可以重點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是持續構筑金融機構“能貸、愿貸、敢貸”機制。銀行機構要優化內部資源配置,激發內生動力,強化內部資金轉移定價政策,完善內部績效考核機制,繼續精簡小微企業貸款審批流程,適當下放審批權限。要強化金融科技運用,以大數據技術為手段,提高獲取小微企業綜合信用信息效率和判斷信用風險的精準性。要進一步提升服務質效,將支持穩企業保就業形成的良好經驗固化、推廣。 二是穩定“幾家抬”工作機制。 完善多部門協作機制,從政策宣傳、銀企對接、配套機制建設方面協同發力,高效滿足小微企業有效融資需求。財政部門要持續完善貼息、風險補償等機制,融資擔保機構要回歸準公益性,擴大融資擔保倍數,發改等部門牽頭信息整合實現涉企信用信息共用共享,筑牢小微企業金融政策的配套制度保障。 三是保持金融激勵政策的連續性。 2020年人民銀行先后創新出臺的疫情防控專項再貸款、復工復產再貸款再貼現專用額度、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和延期還本付息支持工具等貨幣政策工具,有效轉變金融機構經營理念,“凡貸必抵”理念有所突破,信用貸款占比逐月提升,首次貸款占比明顯提升,無還本續貸、3個工作日內換舊借新等續貸效率明顯提升。這些專項政策期滿后,期間形成的好做法、好成效要鞏固延續,同時要做到有序退出,有接續或替代支持政策。 四是持續深化金融創新改革。 要持續深入推動存款利率市場化,規范存款產品創新,穩定金融機構負債端成本。要推動將LPR嵌入銀行機構內部資金轉移定價(FTP),進一步鞏固利率改革成果。 楊小平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原黨委書記 金融系統要進一步深入貫徹全國“兩會”精神,緊緊圍繞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進一步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繼續加大對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支持力度,落實好各項目標任務。 一是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操作上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滴灌作用,穩妥調整和接續特殊時期出臺的應急政策,延續實施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創新和運用好貨幣政策工具,加大對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等重點任務的金融支持,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 二是繼續督促商業銀行加大內部資金轉移定價支持,完善獎勵機制、安排專項費用、增強績效考核傾斜,加大盡職免責落實力度,提升客戶獲取和風控能力,鼓勵銀行敢貸、愿貸、能貸、會貸,大幅增加小微企業信用貸、首貸、無還本續貸,提高服務精準性。 三是繼續用好信貸、債券和股權“三支箭”,加大央行資金支持力度,支持優質民營企業擴大債券融資規模,加快推出民企股權融資支持工具。 四是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和完善治理,鼓勵引導地方政府專項債合理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金,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增強金融機構穩健性。 |